1. 主页 > 养车 > 汽车救援 >

1003-名词解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杠杆-经济利益-经济人)

经济基础:

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经济制度,即 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

决定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会对这种经济基础起保护和发展作用。当原来的上层建筑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基础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变革和发展。

经济范畴:

经济关系的理论表现。

例如,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在理论上就称为“资本”,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 剥削关系

有些经济范畴,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有些经济范畴,如商品生产、货币等,在几种社会形态下都存在,除了有它们的共性外,还有反映不同生产关系的特性。有些经济范畴,只反映一种生产关系。

经济范畴是认识和掌握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阶梯,如懂得商品、资本和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某种社会特有的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范畴,是在一定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例如,随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消灭,反映这种关系的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就不再存在。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就产生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按劳分配等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新的经济范畴。

经济规律:

亦称“ 经济法则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内在联系。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一定的经济规律在一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其特定的经济条件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

人们不能消灭、创造经济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人们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便实现预期的目标。如果违背经济规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因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时,会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规律的作用受到干扰。经济规律按其形成的条件和作用范围的不同来划分,有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有在几个社会形态发生作用的规律,如价值规律;有在某一社会形态发生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按劳分配规律。

经济杠杆:

国家用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般都是涉及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具有价值形式的各种分配手段,如价格、税收、信贷、汇率、利率、工资、奖金、财政补贴等。它具有调节、管理、核算、监督等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运用经济杠杆,能够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调整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促使经济单位和劳动者从其切身的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和经营状况,调动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利益:

人们进行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在经济上的得益。

谋求经济利益,是共产主义阶段到来以前人们从事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只有在社会成员特别是劳动者的经济利益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的条件下,他们的能动性才能以积极的状态发挥,从而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利益总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在阶级社会,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同阶级经济利益的基础。同一所有制具体形式的变化,也与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有关。

经济人:

指不抱其他动机,只追求经济利益,并按经济原则进行活动的人。

自亚当·斯密以来,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常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研究经济现象。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chexingtianxia.com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